数字稳定代币的分类
现有数字稳定代币依据不同机理被分成三类。一类是有以银行存款作抵押的稳定代币,发行机构用足额的银行存款来作抵押,目的是保障代币的价值。例如,有些机构按照这种方式发行代币,先将资金存入银行,然后依据此存入的资金创造出代币,并在市场中进行交易流通。另一类是基于数字资产抵押的稳定代币,它仿照央行货币发行时对抵押品的管理方式,通过调整超额抵押品来维持市场的信心。就像部分代币系统会依据市场的变化自动对抵押品的比例进行调整,以此来确保代币能够平价锚定。
JPM Coin的本质探讨
JPM Coin 是一种备受关注的代币。它主要起结算币的作用,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数字稳定代币。它没有用币作抵押,也没有相关算法规则和稳定机制来实现与法币的平价锚定。在实际交易场景中,它主要被用于机构间的结算业务,而非在市场上广泛流通且价值稳定的代币。同时,它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加密资产,其用途和特性与典型的加密资产有很大差异。
数字经济的货币功能承担
理论上,数字经济所需的货币功能存在两种情况。其一,传统货币的功能借助数字技术得以延伸,像有些国家把本国传统货币进行数字化改造,这样民众就能在数字平台上进行交易。其二,由比特币这类新兴事物来担负,比特币凭借其去中心化等特点,在一些交易场景中被应用。这些货币功能的实现方式各自有优缺点,并且在数字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经受检验。
数字稳定代币与央行货币关系
数字稳定代币是以央行货币来计价的,并且最终是以央行货币进行偿付的。它属于央行货币的一种延伸性支付安排,同时也被称作一种“代币”。可以认为央行货币存在“稳定代币的稳定代币”这种形式。在经济活动里,它使得交易在数字层面更加便捷,例如在跨境交易中能够提高效率。然而,由于存在多层关系,所以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中央银行的监管压力
在央行数字货币还未推出之时,要让“数字稳定代币、银行存款、央行货币”这一整个货币链条的价值保持平价且值得信赖,中央银行或者相关监管部门就需要肩负起监管的任务,承受监管所带来的压力,承担监管的成本。除了存在狭义银行化方面的担忧之外,当数字货币向 C 端发行和流通时,央行可能会遭遇极大的服务压力以及成本方面的问题,例如会有众多用户进行咨询,在技术维护等方面也会遇到困难。
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路径
全球范围内有很多法定数字货币试验。这些试验有的是不基于账户的,有的是基于价值形式的央行加密货币试验。央行在发行数字货币时,商业银行能够参与进来。对于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路径,有人否定了基于账户的央行数字货币路线,同时肯定了商业银行参与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当私人部门在数字稳定代币方面持续努力时,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路径选择需要进行理论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方面的检验。
大家认为央行数字货币未来会更偏向于哪种研发路径?欢迎大家展开评论并进行互动交流。若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那就请给予点赞并且进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