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公众接受度
人们长久以来都习惯于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来处理金融相关的事务,央行所采用的这种双重货币发行模式恰好迎合了这种习惯。因此,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公众对央行数字货币的接纳度。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去银行办理业务已经非常熟悉流程,这样一来,接触到央行数字货币时就会感到很自然,不太可能产生强烈的排斥感。
大家普遍相信银行系统。央行通过商业机构推行数字货币的双重发行机制,这实际上是将公众对银行的信任感转移到了数字货币上。拿试点区域来说,民众更愿意通过银行这一熟悉的渠道来获取数字货币。
央行经验转移
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的开发历程中,央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支付清算流程的设计以及系统日常维护方面,央行已建立起一套成熟的方法。然而,需留意的是,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主要服务于金融机构,而央行推出的数字货币则是面向更广泛的公众,服务对象有了明显不同。
服务大众需重视众多家庭的需求与情感。拿偏远农村来说,有些村民对新型金融产品持谨慎看法,所以央行在推广数字货币时,必须参考历史经验,并作出适当调整,以确保能更贴切地满足各类服务对象的特点。
双层投放体系模式
我国央行推出的数字货币,在双层投放机制中,通过账户松耦合的方式分配,并持续实行集中化管理。这一做法与代币的去中心化发行形成强烈反差,目的是为了确保央行数字货币的独特属性,实现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管理的双重目标。毕竟,尽管货币形态已变,央行数字货币依然是中央银行对公众的债务,债权债务关系没有变化,所以央行在货币发行中必须占据核心位置。
国家军队的指挥权需由核心将领掌控,同样,央行对数字货币的核心管理不可或缺,这对于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秩序至关重要。另外,为了避免货币发行机构过度发行货币,我们必须设立追踪和监管机制,这就像对运动员的比赛进行严格评判一样,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市场数字货币的投放量符合规定。
账户松耦合优势
央行推出的数字货币采用了账户松耦合的方式,这样在交易时对账户的依赖大大降低。使用者可以很方便地用它来支付,不管是网购还是实体店消费。比如在菜市场买菜,摊主可以直接接受这种货币,支付过程简单,无需进行复杂的银行账户绑定。
这种方法有利于人民币的流通和其全球化的进程。在国际贸易中,降低对账户的依赖,可以加快交易速度,提高效率,并吸引更多国家和地区的民众选用人民币作为交易货币。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例,使用这种松散连接的数字货币进行交易,可以简化金融操作的繁琐流程。
无需替代M1和M2
目前,M1和M2已通过银行账户实现电子化或数字化。所以,用数字货币取代它们的价值并不高。现有的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商业银行内部系统以及非银行支付机构的网络支付方式,已能有效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
日常消费中,微信、支付宝等支付方式已非常便利快速。但如果用央行数字货币来替换M1和M2,并不能提高支付速度,反而可能会造成对现有系统和资源的严重浪费。这就像现有的车辆性能足够好,完全能够满足出行需要,却还要额外生产一辆新车一样。
央行数字货币前景
自2014年,央行对DC/EP数字货币的研究已经持续多年。从去年起,研究所的同事们日夜不停地推进系统开发。现在,央行数字货币即将推出。这个双层运营体系不会对现有货币发行和账户结构产生影响,也不会与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形成竞争。
无论采取何种技术方向,央行均能灵活应对。未来发行的央行数字货币在功能上与电子支付有明显的不同。兑换环节将继续沿用现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而央行需继续扮演其核心管理职责。大家觉得央行数字货币普及后,会在哪些方面显现其独特价值?欢迎踊跃留言交流,别忘了点赞和分享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