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虚拟货币类盗窃案件中,不同罪名的认定会使刑期产生极大的不同,这是案件的关键之处。比如有 200 万虚拟货币被盗窃,若将其认定为盗窃罪,刑期能够达到 10 年以上甚至无期徒刑;然而若认定为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最多则为 7 年。那么究竟应该定何种罪名?这是一个极为引人瞩目的问题。
入侵可能性审查
在这类案件里,重要的因素是存在多种入侵的可能性。像在某些案件中,有其他黑客入侵的潜在状况。要是在入侵时间、方式、路径等方面都有被他人入侵的可能,并且还缺少足够的其他证据,就不能轻易地判定被告人就是入侵者。在实际办理案件的过程中,也会有这样的情况,因为无法排除其他黑客入侵的可能性,检察院会觉得事实不清楚、证据不充足,最终对犯罪嫌疑人不起诉并撤销案件。这就提醒我们一定要注重对入侵可能性的审查。这并不是没有缘由的,很多类似的案件都存在这样复杂的情形。不同的入侵来源难以明确地界定,各方面的线索相互交叉,影响着案件的走向。
律师需详细审查各种情况,以确保不将被告人误认作实际入侵者。这需要仔细分析各种数据和痕迹,不能遗漏任何可能情况,要将所有可能引发入侵的因素纳入考虑范围,避免冤枉无辜。
证据链完整性审查
证据链对于定案很重要。若入侵痕迹与被告人相关的证据不能形成证据链,那争取罪名不成立就有希望。在虚拟币盗窃案中,很多时候是因证据不足,尤其在电子证据方面。像从服务器日志、网站日志记录中提取到的痕迹与被告人的一致性或关联性就很关键。若无足够电子证据支持,证据链就会不稳定。
在审查虚拟货币相关的账户、钱包地址、IP 地址等网络痕迹与被告人的关联性证据时,若无法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就能够从证据层面切断涉案资金、虚拟货币的交易网络、交易行为以及资金流向与被告人之间的联系。这要求律师做到细致且全面,不放过任何一个证据环节,从这些复杂且容易被忽视的地方去探寻有利于被告人的方向。
专业思维审查证据
在辩护工作里,律师的专业思维是不能缺少的。在审查数字货币账户和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关联性证据时,需要把专业性展现出来。例如要思考是否有证据能够阻断比特币交易过程与犯罪嫌疑人的其他网络信息以及网络痕迹形成对应或者关联关系的证据链。
在实际办案时,律师要依据法律知识和以往经验,去判断各种证据在案件中的效力以及关联性。不能见到证据就直接使用,需进行慎重判断。要明确这些证据能否与被告人关联,其证明力大小如何,是否存在漏洞或可被反驳之处。有些看似有用的证据,经过细致推敲后,或许会发现存在逻辑断裂情况。
罪名定性依据
最高法院已明确表明态度,对于盗窃比特币、游戏币等虚拟货币的案件,会依据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进行定罪。这里面有法律依据以及司法方面的考虑因素。例如,若把盗窃虚拟财产的行为定为盗窃罪,就会碰到一系列问题。比如在盗窃数额的认定上,就缺少被广泛认可的计算方式。从当前的状况来看,如果盗窃虚拟货币被定为盗窃罪,就无法确定其价值,也难以准确评估被害人的损失。
目前,最高司法机关的倾向非常明确。在审判实务方面,许多地方法院也都依据这样的倾向去执行。比如,《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关于利用计算机窃取他人游戏币并非法销售如何定性问题的研究意见》做出了与之相应的定性规定。这样做的目的是统一法律的适用,对这类新兴的犯罪案件的处理进行规范。
律师掌握专业知识的必要性
网络盗窃虚拟币、游戏币以及游戏装备这类案件属于新型的犯罪,且是高科技犯罪。律师若要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争取无罪或者最轻处罚,就必须掌握此类计算机网络犯罪的专业知识。这种犯罪与传统犯罪存在差异,它包含了众多网络技术方面的知识,也包含了数据存储方面的知识,还包含了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
律师仅依靠传统法律知识远远不够。必须紧跟时代科技发展步伐,要熟悉这些案件中的技术要点。若未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处理相关案件时就如同盲人摸象,无法全面审视案件。这样最终既无法为当事人争取权益,也无法维护法律的公正公平。
总结与展望
在虚拟货币盗窃案件中,各个环节都很关键。首先要入侵可能存在的审查,接着要展开对证据链的分析;要对罪名进行定性,还要对律师的专业素养提出要求,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未来随着虚拟货币等新兴事物不断发展,对这类犯罪的认定和处理将面临更多挑战。无论是司法机关还是律师,都需要持续学习研究。那么,作为读者的你,认为在虚拟货币盗窃案认定犯罪的过程中,最难以把握的环节是哪一个?欢迎点赞、分享并在评论区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