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之前,第三方支付凭借数字和网络技术逐步发展起来。然而,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管理协调主体的缺失。这就如同一艘在大海中航行却没有领航员的船只,只能在市场的海洋里盲目地向前行进。正因如此,有关部门开始介入并进行规范。
央行数字货币项目组的成立
2014 年央行成立了数字货币项目组。当时项目实施方案的方向并不清晰,其中包含了区块链技术以及其他一些可能性。在那个时候,这种不明确性是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情况,因为对于新技术新事物的探索需要一个过程。我国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明确了数字货币的发展方向,并且希望能够独立于数字资产交易。
这体现了我国在数字货币发展尚处于早期阶段时,持有审慎的态度。不会盲目地去追随那些流行的趋势,而是积极地去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数字货币发展之路。
与数字资产交易的分离
2017 年,人民银行停止了 ICO 以及比特币在国内的交易。这一决定是基于我国数字货币体系的建设,不能将其与数字资产交易相混淆的判断。在全球处于区块链热潮的情况下,这样的决策是理智的。它避免了金融体系在受到新兴事物冲击时出现混乱的情况。
一些国家在最初的时候没有对类似的数字资产交易进行限制,之后就出现了金融市场动荡等一连串的问题。而我国这种具有前瞻性的举措,很好地防范了潜在的金融风险。
区块链技术在支付体系的思考
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存在好处,然而在支付体系的现代化进程中,是否需要去中心化这一问题值得进行研究。区块链记录的不可篡改性看似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我国现有的账户系统篡改的概率是极低的。比如我国现有的银行账户体系,是通过多种安全防线来保障其安全性的。
国际上正在对金融脱媒等可能遭遇的问题进行讨论。因此,在决定是否采用区块链技术时,需要全面地权衡其利弊,并且要结合国内金融体系的实际状况来进行考量。
双层经营体系分析
中国的项目架构运用了动态、竞争且具备多方案的双层经营体系。在进行竞争性的多方案研发时,央行能否准确判断出最优的技术路线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在演进的过程当中,应当以用户作为中心。并且还需要进行反垄断的工作,否则将会对新技术的选择造成阻碍。
在双层体系当中,央行的研发重点并非在于货币产品自身。然而,央行内部的一些人员积极参与研发,这也是有好处的。倘若央行能够在零售业务方面做好数字货币,那么它既可以在应急情况下发挥作用,又可以充当替代方案。
数据的管理与交易关系
央行为了确保系统稳定以及进行反洗钱工作,应当掌握所有交易数据的备份。这并非是出于商业方面的利益考量。当大家在设想央行与第二层机构之间是批发零售这种关系的时候,央行其实已经在对超越这种关系的结构进行思考了。这体现出央行始终在不断地进行创新,以适应新的金融发展格局的一种姿态。
理解这些关系很重要,因为它对构建健康稳定的数字货币支付体系至关重要。它会影响到各个参与主体的职能,也会影响到利益分配等多方面的事务。
跨境支付与人民币国际化
Libra2.0 是以美元作为后备的,然而它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在我国的跨境支付方面,首先解决跨境旅游等经常项目的支付是比较好的做法。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当中,不应该进行强制。央行需要把精力集中在跨境支付合作的清算这个环节上。
在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之下,跨境旅游的人数在不断增多,跨境支付的需求也在随之增加,这些情况都将会对跨境支付体系的建设以及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产生影响。
最后来问问大家,你们觉得在中国构建数字货币体系的过程中,最应当最先考虑的是哪一个因素?欢迎大家进行评论、点赞以及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