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在金融领域和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个系统正逐步推动人民币走向全球,同时也在支持“一带一路”的发展。这样的进步,让人们看到了我国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增强的信心。
金融业开放的需求
金融业向外发展已成趋势。我国在国际金融舞台上愈发活跃,吸引了众多外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争相进入。以上海这样的沿海金融枢纽为例,已吸引了众多外国金融机构入驻。对于安全高效的跨境支付结算服务,需求持续上升。旧的支付结算体系已无法满足新需求,而CIPS的问世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缺。而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对金融体系的要求非常严格,CIPS的使用有助于我国金融体系向国际标准靠拢。
国际金融环境多变又复杂。比如,面对贸易摩擦加剧,我们迫切需要一套健全的跨境支付体系来保障我国金融的稳定。这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极为关键,同时也关乎与国际金融体系的接轨。在此背景下,CIPS扮演着不可或缺的核心角色。
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也随之提升。在国际贸易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结算。特别是在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往来中,人民币的使用率逐年提高。因此,提供方便快捷的跨境资金清算服务变得尤为关键。
以往,人民币在跨境结算上遇到了不少挑战,比如耗时多、手续繁琐,这让众多企业和金融机构感到头疼。CIPS的推出,为人民币的跨境流通搭建了一条快速通道。如今,企业和金融机构能够更迅速地完成人民币结算,这不仅减少了开支,还提升了工作效率,极大地增强了人民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建设历程的开端
2012年,我国金融发展形势严峻,人行决定分步骤实施CIPS项目。当时,我国与国际金融交流日益频繁,原有的跨境支付清算体系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国内金融机构正努力走向全球化,大型国有银行在提供国际服务,新兴金融科技企业则在探索海外市场,这些都对跨境支付和清算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际上,随着新兴经济体对人民币的需求不断增长,迫切需要打造本土的跨境支付体系,而CIPS的建立正是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
CIPS一期投产
2015年10月,CIPS(一期)正式开始运行。这一里程碑式的进展极大地增强了全球不同时区间人民币贸易及投资融资的资金清算效率。以中欧之间的贸易为例,自从CIPS(一期)投入使用,许多贸易公司在执行业务时,结算效率明显提升,不再受到传统清算方式的时间和时区限制。
CIPS(一期)让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使用更方便。在非洲一些国家开展的基础设施共建中,人民币跨境流动更加无阻,显著推动了人民币的全球普及。这也反映出我国现代化支付体系的建设达到了新的阶段。
主渠道作用凸显
CIPS在运行机制和规则设定上借鉴了发达经济体的清算系统优秀做法,同时符合了国际标准的需要。观察其运行情况,CIPS(一期)在提供人民币跨境清算服务时,主要渠道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多家外资金融机构,比如渣打银行,通过CIPS平台参与人民币结算,获得了公平的竞争环境。它们利用CIPS的单点接入和集中清算优势,轻松便捷地融入人民币结算系统。2017年,央行行长周小川强调CIPS要支持人民币国际化及“一带一路”战略,事实也显示CIPS正稳步朝这个目标前进。
CIPS二期及未来展望
截至2019年5月,CIPS已向6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900多家银行法人提供了人民币跨境清算服务。这项服务有力地推动了“一带一路”的发展。在CIPS(二期)的建设阶段,为了助力跨境债券交易的资金结算,我们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
上海清算所和中央结算公司被纳入核心参与者行列,并制定了相应的准入标准。我们倡导打造一个全球性的人民币使用者网络,旨在推动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扩大。CIPS将持续与国际标准保持一致,拓展国际合作渠道,比如正与一些欧洲金融机构进行合作交流。面向未来,CIPS将给人民币的全球使用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大家,关于CIPS这个至关重要的金融体系,我想问一下,我们如何看待它在未来如何进行创新,以便能够适应全球金融的发展趋势?